查看原文
其他

年少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十点满喜喜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1-02-27


原来辛弃疾不只是一个词人

作者:满喜喜,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经授权发布


八百多年前的今天,辛弃疾出生了,从此开始了多灾多难的一生。


他和苏轼并称“苏辛”,又和李清照齐名,叫做“济南二安”,后世尊他为词中之龙,但这都不是他想要的。


1140年,皇帝颁下十二道金牌,岳飞被迫班师回朝,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从此他心如死灰,再不提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当年5月,在已经被金朝侵占的山东历城,一个叫辛弃疾的孩子出生了。


两年后的正月,本应是过年的喜庆日子,辛弃疾却突然发现,家里的长辈都在痛哭,于是也茫然地随着他们一起放声大哭。


后来他知道,岳飞在这一天被皇帝赐死了。


这个一生戎马的男人,曾经是很多北方遗民的希望,但他被污蔑,被斩首,死的时候,背上还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字。



屠龙少年


北宋灭亡的时候,辛弃疾的家族没能南迁,留在了被异族攻陷的国土。


改朝换代,对平民百姓而言,仿佛无事发生。


当血迹被冲刷,尸体被埋葬,城池恢复繁荣,出于对金朝骑兵的恐惧,大多数人选择了遗忘仇恨,继续谋生,纳税,科举,服徭役。


龙椅上坐的是谁,其实都一样。


而另一群人不接受异族的统治,明里暗里,时刻谋划着反抗,想要推翻金朝,拥立华夏正统。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就是这样一个隐藏着的“叛逆分子”,虽然出任金国的官职,却一直在帮助各地的起义军,为他们提供情报。


他为新出生的孙子起名“弃疾”,期待他能像汉朝的大将霍去病,驱逐异族,守护疆土。


少年辛弃疾,就这样在祖父的期待中长大,不负所期:文采斐然,武艺超群,格局见识远超同辈孩童。


13岁,祖父辛赞带他去登泰山,祖孙二人深夜出发,迎着日出,抵达顶峰。


少年气喘吁吁,撑着膝盖,天尽头,层云之上,一轮燃烧的太阳缓缓升起。


祖父把水壶递给辛弃疾,问道:“你已经长大,今后有什么志向?“


辛弃疾回答:“您给我找了最好的诗书先生,最强的剑术师傅,亲自传授给我兵法谋略,我很清楚您想要我去做什么。“


辛赞叹息一声:“这件事太艰难,我本想托付给你父亲,但他走得太早了,只好让你来完成。”


辛弃疾站直身子,指着远处山峦峰聚:“虽然金国人站在这里,主宰这里的生死,但这大好河山,并不属于他们。”


“驱除蛮族,光复旧都。”辛弃疾回身向祖父深深一拜:“这将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欠我们的血,迟早要拿命还,欺辱我们的人民,总归要付出代价。


此时的少年,还不懂誓言的分量,往后余生,他会为此奔波到死。


北渡南归


15岁,辛弃疾被官府保举,到燕京参加科举,出人意料的名落孙山。


18岁,官府再次举荐辛弃疾去燕京科举,同行的,还有挚友党怀英。


考完试,回乡的路上,党怀英拍拍辛弃疾肩膀,挑眉一笑:“你猜这次咱俩能考中进士,金榜题名吗?”


辛弃疾骑在马上,笃定地说:“你会中举,会当大官,我就考不上了,活该四处游荡。”


党怀英摇头:“以你的才气,考个状元也不难,你就是不想当金国的官,故意考砸,对不对?“


辛弃疾笑而不语,掉转马头,狂奔而去,党怀英挥鞭,边追边扯着嗓子问:“幼安,你要去哪里?”


他头也不回地大声回答:“南边,我要去泰山。”


到山脚下,已经是第二天清早,晨光熹微,两个浑身热气的少年拾阶而上,谈笑风生。


行到山腰,一个老道士拦住他们的去路,想给两人算一卦。


辛弃疾拔腿要走,党怀英拦住他,给了道士三枚铜钱:“就给我们算算前途吧。”


铜钱落地,党怀英得“坎卦”,辛弃疾得“离卦”。


道士捡起铜钱,悠悠念卜辞:“吉凤北飞,游龙南归,二位日后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只可惜不能同朝为官。”说罢飘然而去。


党怀英突然问道:“你迟早要去南方,迟早要上战场对吗?”


辛弃疾反问道:“靖康耻,犹未雪,你我风华正茂,怎能苟且偷生?”


“国家灭亡,非我辈之过。”党怀英抓住他的手腕,沉声说:“你这是去送死!”


“如果没有年轻人去做这些事,去拼命,去牺牲,我们就会一直软弱下去,会一直有百姓受苦,一直担惊受怕,不知哪天,蛮族的屠刀也会落到你我头上。”


辛弃疾望着沉默的朋友,像从前一样,拍拍他的肩膀:


“就送到这里吧,你且写诗,我去杀敌,来日相见,还是兄弟。


少年怎么能不爱风花雪月,金戈铁马非我本愿,但我相信这是我的使命。


朋友,感谢你陪我走过孤寂的童年,陪我求学,陪我远游,陪我长大。


就送到这里吧,我们就此分道扬镳。”


两年后,辛赞去世,泰山附近聚集起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军,四处游击金国的部队。


遭到重兵围剿,这支队伍便一路向南,所向披靡,一路杀到了南宋边境。


在边境,起义军首领耿京接受了这支年轻的队伍,见到了他们的主将。


那个白衣少年翻身下马,剑眉星目,掩不住的英雄气,微微颔首,抱拳行礼:


“在下历城辛弃疾,率勇士两千,特来投奔耿将军,杀敌报国。”



有求必苦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举兵南下,想要彻底灭掉宋朝,把富裕的江南收入囊中。


趁着金国后方空虚,耿京的起义军迅速扩张,人数超过了20万,在山东、河北两地进攻战略要地。


辛弃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入了耿京麾下。


因为文采出众,长于谋略,他被推举为掌书记,跟随主将左右,保管帅印。


耿京是个粗人,但他很尊敬读书人,常和这个少年切磋武艺,彻夜饮酒,讨论战事。


眼看义军形势大好,完颜亮却由于暴虐成性,在前线逼反了部下,死于谋逆。


新登基的金国皇帝完颜雍,以贤明聪慧留名史书,他既不想走前任的老路,穷兵黩武,更明白攘外必先安内,于是他撤回了南征军,调动精锐消灭义军。


历史的转折,往往就是这样猝不及防。


没经过严格训练的起义军,只坚持了几个月,就被金国铁骑打垮,流散在边境的山区。


在这个危机的时刻,耿京的幕府里,辛弃疾从幕后走到了幕前,说出了所有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事已至此,最好的出路就是派人去宋国,投诚归顺,得到南方的支持,我们才能长久地战斗下去。”


耿京沉默片刻,环顾营帐,问:“沿途凶险,谁愿意走一趟,替十万兄弟谋个生路?”


辛弃疾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耿京拍案叫好:“幼安真英雄也,给你一千轻骑,速去速回!”


白衣少年摆摆手,提起了自己的长枪:“一千太多,五十足矣。”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奉命南下,十八日抵达南京,面见宋高宗赵构


这位苍白瘦弱的皇帝,久违地欣然起来,当着他的面写下诏书,册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许诺秘密地供给他们粮草兵器。


辛弃疾接过圣旨时,抬眸望了一眼,皇帝的面容和蔼,毫无血色,毫无威胁,然而就是他,亲手打压了主战派,亲口下令杀死了岳飞。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辛弃疾出了宫,不敢耽搁,更无暇欣赏建康的热闹繁华,穿越市井,掠过密密麻麻的行人,他和部下汇合,又马不停蹄地向北而去。


十二天后,黄河岸边,辛弃疾下令扎营休整,明日加速回程。


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把好消息传递回去。


那一夜,一群年轻人点起篝火,大醉庆祝,席地而眠。


喧闹后寂静的荒野,在辛弃疾的梦中,耿京来见他,只留下一句话:“幼安,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了。”


他惊醒过来,在第二天赶路途中,听到了那梦的由来。


耿京被杀了。


因为接连的失败,一些软弱的伙伴开始恐惧,担忧到手的财富和女人,会因为死亡瞬间失去。


他们不想死,所以选择投降,选择了安稳的荣华富贵。


以张安国为首,他们谋杀了大哥耿京。


辛弃疾听完消息,问清楚张安国的去向,握紧长枪,翻身上马,两个部下拽住了缰绳:“你要去做什么?”


“去杀张安国,叛徒必须死!”


“你一个人,此去必死!“


“辛某不怕死,耿将军对我有知遇之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辛弃疾纵马而去,一骑绝尘,其余人稍作犹豫,也拍马赶上。


这一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回来。


但人生就是如此,有些事很难做,但你必须做。


如果不做,那件事就会反复侵扰,动摇你活下去的信念。


(以上情节,可以搜索电影《辛弃疾1162》观看。)


天下无敌


追杀别人这种事,辛弃疾并不是第一次干。


上次他杀的是一个和尚。


和尚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


辛弃疾说这是他的失职,给他三天,一定能把帅印取回来。


于是他出发了,在一个平原,他杀掉和尚,取回了帅印,干脆利落。


从此再没有人敢小瞧辛弃疾。


所以张安国在背叛之后,才会躲进金人军营中,怕的就是有人追杀。


但辛弃疾绝对不会放过他。


乔装之后,辛弃疾带队,装作归营的金兵,缓步进入金国营地,从容找到张安国的帐篷。


径直上前,一拳打晕,把张安国捞上马背,一阵风似的消失在了夜色中。


等敌军随从反应过来,早已寻不到辛弃疾等人的踪影。


五十轻骑,深入敌境八百里,孤身犯险,从五万敌人手中活捉叛徒。


辛弃疾一战成名。


张安国在耿京的坟墓前被处决,辛弃疾坐在那里一天一夜,不知道他想了什么,又和黄泉下的老大哥倾诉了什么。


宋国皇帝很赏识他,让他来南方做官,辛弃疾答应了。


他带着一支部队穿越国境线,从此留在了南宋。


那一年,他25岁,年富力强,世界辽阔的几乎任他驰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他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英雄,通过一场宿命的北伐,完成岳飞和祖父的遗愿。


辛弃疾本以为这是天注定,却不知道这是他一辈子最伤神的玩笑。


半世蹉跎


入朝为官不久,从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同僚口中,辛弃疾学会了一个新词——归正人。


所谓“归正人”,就是从北方沦陷地区回到宋国的遗民。


除了背负亡国之恨,他们还要忍受同胞的鄙视。


许多南方文人,认为他们既没有勇气反抗金国,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极其低劣讨厌。


人言可畏,于是朝廷不再允许“归正人”担任正式的官职,只安排一些闲差。


曾经抛弃他们,让他们失去家园的,是大宋朝廷。


现在厌弃他们,处处打压提防的,也是大宋朝廷。


辛弃疾自然不去理会这种歪门邪说,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业。


他上书《美芹十论》《九议》,大声疾呼战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起初,新登基的皇帝也是斗志昂扬的,对恢复失地,光复中原很感兴趣。


但很快,皇帝就发现北方的敌人是多么凶猛,战胜他们是多么困难。


南宋官场已经被打怕了,岳飞之死,让主战派纷纷沉默,只剩下软弱怯战的人在朝堂叫嚣。


加上宋朝立国以来,重文轻武的传统,贬抑武将。


可以想象,一个满脑子都是带兵打仗的“归正人”,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辛弃疾的身份,变得非常尴尬,不断受到排挤,在临安毫无立足之地。


终于,皇帝对他说:“你做事太急躁,去地方上历练一番吧。”


辛弃疾环顾四周,列位臣工,缄默不言,像是林立的石像,没有温度,也没有情绪。


他在那一刻理解了岳飞的孤独,曾经岳飞站在这里,应该也是同样寂寞的场景。


所有人都知道辛弃疾是把英雄宝剑,但是没人敢用。


他的锋芒太锐利,以至于其他人在他面前都黯然无光,成为陪衬。


他的目的太明确,以至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不懂得变通。


任何一个安逸的小团体,都不会欢迎这种搅局的异类,无论过去的他多么耀眼,多么无畏。


皇帝给辛弃疾的新工作,是去各地当灭火队员,处理各种急事杂事。


25岁到30岁,五年光景,倏忽而过。


他娶妻生子,也渐渐有了二三朋友,一切变得平静。


事实也证明,辛弃疾很有做官的才能,将属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这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总跟皇帝说自己想带兵打仗,皇帝总也不理。


哪里有问题,皇帝就把他调到哪里,管保药到病除,十分顺手。


辛弃疾33岁那年,滁州大旱,万物死寂,几乎沦为空城,皇帝让他去救灾。


一年后,滁州民生恢复,重新繁荣起来。


皇帝嘉奖他能干,他问皇帝什么时候北伐,皇帝依旧避而不谈。


35岁,辛弃疾离开了滁州,回到建康,在军队中做了参议官。


每日清早,他换上戎装,跟那些年轻的士兵一起训练,思绪转念间,就回到十年前的边境。


那时候他还年少,快意恩仇,每天醒来,就是披甲上阵,筹划如何战胜敌人。


现在一觉醒来,只有无限的惆怅,公务轻松,生活平淡,他仍觉得喘不过气。


36岁,江西有一群茶商,纠结了几千人造反,朝廷派辛弃疾去平叛。


一个月后,叛军被消灭,匪首把自己绑起来,向辛弃疾投降,周边乱民闻风丧胆,就地解散。


彪悍的实力,不需要解释。


辛弃疾还没打够,悻悻然收了兵,朝廷里却有人对他生了嫌隙。


一个这么能打,而且有野心的北方人,会不会有一天也会造反?


后来的一次巡查,辛弃疾经过一处古战场,数十年前,金人和宋人曾在这里以死相搏,血浸三尺。


今天的局面比当年更糟,朝廷却已经没有再战的勇气,他想以死报国,却没有机会。


辛弃疾想起他在北方还有一个朋友,叫党怀英,已经十几年没联系过了。


他曾经那么笃定的说自己会打回北方,收复那里的土地。


现在回头看,那只是一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


在战场中央,辛弃疾写下一曲新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下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也写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但他最痛的词始终会是这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山水可怜,百姓可怜,郁郁不得志的人,更可怜。



风雨如梦


39岁,辛弃疾去杭州做大理寺卿,途径池州东流县。


多年前他在这里遇见过一个浣衣的姑娘,姑娘问他今后要做什么。


辛弃疾说他要去打仗,收复北国的土地,让人民安居乐业。


姑娘说,她现在的生活就很安逸,打仗却会死很多人,可能有她的父亲,她的哥哥,甚至未来的丈夫。


辛弃疾毫不动摇地说,如果不反抗,南宋迟早也会亡国。


他亲眼见过金人是如何欺压宋人,把宋人当作畜生,肆意驱使。


辛弃疾问姑娘:“你是愿意有尊严的死,还是屈辱地活着?“


姑娘扑哧笑了:“我想不了那么长远,我只想过好现在的日子。“


她转身走了,又折回来,说:“公子是有大志向的人,我虽不懂,还是盼您能够成功。”


如今他39岁了,所谓理想,似乎还是遥遥无期。


四十应当不惑,他却还满肚子地迷惑。


而在杭州,有一个人给了辛弃疾希望。


那个人叫陈亮,为人豪迈,才华横溢,也是一个坚定的抗金文人,也是因为主张北伐,宦海沉浮,始终被众人打压,按在地上抬不起头。


他们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挚友,约定决不放弃,互相支持。


很快,辛弃疾迎来了他的一个机会。


湖南有一些地主成立了民兵团,欺压百姓,正好落到了他的手里。


辛弃疾查抄了地主的财产,没收了地主的兵器,在长沙创立了一支军队,起名飞虎军,修建营寨,日夜操练。


朝中大臣听说此事,趁机做文章,告诉皇帝,辛弃疾贪污,并且把贪污的赃款用来供养自己的私人军队。


兵权,向来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于是匆匆把辛弃疾安排到了江西救灾。


而训练好的飞虎军,后来成了战场上的一支劲旅,立下许多战功。


从这以后,辛弃疾开始放飞自我


你们说我贪污,我就贪给你们看。


你们说我好色,我就娶一堆小妾。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宰相都不操心,我又何必忧虑?


赋闲的这段时光,他在上饶带湖修建庄园,高处阁楼宅邸,低处荷池稻田。


设计雅致,用料考究,面积之大,朱熹看了都大惊失色。


这大概是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无忧无虑,心无旁骛地取悦自己。


他给庄园起的名字叫“稼轩”,也以此做了自己的别号,辛稼轩。


有趣的事情也发生了,他每上一道北伐的奏折,御史就上一道弹劾他的奏折,攻击他贪财好色,沉湎享乐,庄园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南宋的四十年间,辛弃疾20年赋闲,剩下20年做官,但是被调动了将近40次。


平叛杀敌,治理一方,却总与北伐关系不大。


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终究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官场。


49岁,是辛弃疾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年份。


他已经快要“知天命”了,却还没能做到“不惑”。


表面看起来,辛弃疾似乎是认命了,过着闲适自得的日子,游山玩水。


事实上,他大概陷入了极致的焦虑,迫切地需要给人生一个解答。


所以这一年,他接触了几个重要的人,希望找到那个命定的出口。


其中包括陆游朱熹,还有那个桀骜不驯,怀才不遇的陈亮


这年冬天,陈亮和辛弃疾在鹅湖见面,泛舟水上,相谈十日,成全了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辛弃疾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在梦里点兵杀敌。


即使是像诸葛亮一样,半生拼命北伐,所有努力化为泡影,我也心甘情愿。


哪怕无力回天,我也想要一个全力以赴的机会,但三十年了,它却从未出现过。



且尽兴


57岁,一个清明的夜晚,他孤身一人坐在池塘边喝酒。


将醉未醉,看到死去的祖父辛赞,大哥耿京,朋友陈亮,都坐在桌子对面看他。


仿佛在无言地提醒,如今的他是多么颓废,浪荡不堪,虚度年华。


他醉醺醺地冲出去,趁着月色,在野地里撒酒疯,咒骂朝廷,指责上天:我已经很努力地去做了。可是我做不到,也没有人能帮我。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皎白的月光下,一头青色的犀牛,从枝繁叶茂处走出。


辛弃疾和那犀牛面对面,看着它就像看见年少的自己。


犀牛沉默着,深深望他一眼,扭过头又消失在山林里。


辛弃疾悲从中来,仰面嚎啕,头痛欲裂,转身回家,却望到接天的大火。


烈焰焚烧着他的房子,烧他的手稿,烧他的床,烧他的藏书,烧他的亲人。


更远处,几个蒙面人,看到火势已经不能扑灭,才慢慢催马离开。


第二天醒来,他已经被人救起,躺在床上,吏部的命令也到了。


从这一天起,辛弃疾所有的官职尽数削去剥夺,沦为一介布衣。


朝廷里的人,意思很清楚,让他以后不要再提北伐,不要再惹麻烦。


不然他的下场,就会和他的庄园一样,灰飞烟灭。


辛弃疾心领神会,他也早过够了被排挤打击的生活,这样的官场,只让他感到恶心。


在他离开朝廷之后,官员们分成了几派,开始狗咬狗,互相碾压,一片血腥。


1203年,辛弃疾去见了陆游最后一面,此时陈亮和朱熹都已经去世了,世上能懂他的,也只剩下79岁的陆游。


65岁,北方战事吃紧,辛弃疾被派到镇江,招募军队,朝中有人不满,再次弹劾他贪财好色,于是罢官。


归家途中,他悲愤之极,写下名篇《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7岁,朝廷贸然北伐,辛弃疾四处奔走,不能阻止,反而被骂迂腐懦弱。


随后军队节节败退,如辛弃疾所料,溃不成军。


边境狼烟四起,金国骑兵凶猛,无人能挡。


皇帝在大殿,问满朝文武,还有谁能领兵出征。


死一样的沉默之后,有人壮起胆子回答,辛弃疾。


68岁的辛弃疾,终于被征为枢密都承旨,主持北伐。


这是他一生都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机会。


但他此时已经又老又病,很快就要死去,甚至不能出发,去战场上再看一眼。


一个月后,辛弃疾死在了床上,去世前,高举着右手,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天地一片苍茫,前方飘来槐花香,仿佛人间还春深。


一老一少,衣带翩然,静坐树下。


白衣少年走上前去,放下手中的长枪。


他轻轻拱手,自报家门:“晚生,济南府辛稼轩。”


老翁悠悠问道:“大宋还好吗?”


他低声说:“不好。”


老翁接着问:“百姓还好吗”


他苦笑着:“也不好。”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莫再提这些。”少女端起酒杯:“且来喝酒。”


辛弃疾长叹一声,如释重负地盘腿坐下,将杯中清酒一饮而尽:“还未请教两位姓名?”


老翁提壶斟酒:“吾眉州人氏,闲人苏东坡。”


那少女看槐花入了迷,揉揉眼睛,扭过头来,浅笑盈盈:“咱俩是老乡,我叫李易安。”


她轻轻说:“你这一生太辛苦了,也该好好休息了。”


辛弃疾离世三年后,陆游也因病去世,留下绝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9年后,庐州出生了一个婴儿,家人为他起名云孙,长大后的他,改了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文天祥,写下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又43年,大宋灭亡。


崖山之上,大臣陆秀夫背着皇帝投海自尽,十万士兵血战到死,十万百姓自杀殉国。


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问他事已至此,还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说,国破家亡,只求一死。


于是他们也砍了文天祥的脑袋。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总会顺口说出强汉、盛唐、弱宋。


宋朝在强敌环伺的背景下,挣扎喘息了160年,面对鼎盛时期的女真人和蒙古铁骑,依然有能力反抗。


一股火焰,从屈辱的靖康之难后,就一直燃烧着一群宋人的心脏。


这股火焰,从宗泽传给岳飞这一代,由岳飞分给陆游、辛弃疾这代人,最终落到文天祥这最后一代人身上。


只要火焰还在,这群人还没消失,就不能绝对地说,宋朝是一个没骨气的王朝。


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深夜,热泪盈眶,辛弃疾生命的轨迹在我眼前反复轮回。


他曾拥有无限的勇气,无限的才华,最终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落幕。


有心无力,生不逢时,就是这个“词中之龙”一生的写照。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至今翻开《稼轩词》,仍是痛入心扉的千年寂寥,难以言说。


每个时代,大约都会有辛弃疾这样的人,当时去看,他们是飞蛾扑火,毫无意义。


历经岁月,人们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才是一盏盏点亮黑夜的灯。


愿你喜欢这个故事,也为行走在低谷中的人们,点个在看。



作者简介:满喜喜,生而为人,满心欢喜,二手说书匠,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十点读书(ID:duhaoshu),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